用创新的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绿色的驱动解决方案和服务

以科技和创新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新闻资讯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案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新技术观后感)

时间:2024-07-12

360云盘停止服务(用户数据安全问题引发的争议与反思)

1、云盘停止服务引发了用户对数据安全的担忧。毕竟,用户在使用云存储服务时,最关心的就是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对此,360公司表示,用户的数据将会被删除,但会在删除前提供下载数据的时间,以便用户备份数据。此外,360公司还表示,用户的数据会被彻底删除,不会被泄露。

2、云盘已宣布停运,个人存储服务将于2017年2月1日起关闭,所有用户数据将被清空。其关闭原因,正如小米云服务工程师范典所言,主要归咎于安全风险与经济压力。

3、意思就是360云盘停止个人存储业务,转型到企业云服务。10月20号,360云盘宣布关闭个人云盘服务,转型企业云服务。在网盘存储、传播内容合法性和安全性得到彻底解决之前不再考虑恢复。

商院案例:大数据安全隐患与体系建设

1、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信息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数据的财富转换率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这就造成了一个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很多...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信息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数据的财富转换率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这就造成了一个大数据时代的背景。

2、根据权威数据统计,2013年内81%的企业信息安全泄密类问题发生在体系内部(内部人员过失泄密或主动窃密),由外部黑客攻击、系统漏洞、病毒感染等问题带来的信息泄密案例,合计仅有12%;内部体系造成的泄密损失是黑客攻击的16倍,是病毒感染的12倍。

3、综合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数据安全事件发现,大数据安全事件正在呈现以下特点:(1)风险成因复杂交织,既有外部攻击,也有内部泄露,既有技术漏洞,也有管理缺陷;既有新技术新模式触发的新风险,也有传统安全问题的持续触发。

4、一是基础通信网络关键产品缺乏自主可控,成为大数据安全缺口。我国运营企业网络中,国外厂商设备的现网存量很大,国外产品存在原生性后门等隐患,一旦被远程利用,大量数据信息存在被窃取的安全风险。

5、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让安全危险看的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建设的增强即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给企业内网安全和关键信息资产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近年来,网络攻击呈现爆炸性的增长,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攻击者的目的由炫耀技术能力转变为窃取企业机密、获取经济利益。

数据安全有哪些案例?

圆通快递与万豪酒店: 圆通快递曝出10亿条快递数据泄露,部分数据被证实;万豪酒店则因5亿客人信息遭黑客侵入,敏感数据外泄,引发了全球关注。华住酒店数据疑云: 华住酒店5亿用户数据疑似泄露,公司积极报警应对,引发了消费者对住宿行业信息安全的深度担忧。

“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安全从来都不是某一家公司企业的事。”郑斌称,《大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制订还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公安三所、清华大学和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业内权威数据安全机构、学术单位企业等共同合作提出意见。

感染网络病毒的主机数量约为64万个,其中包括境内被木马或被僵尸程序控制的主机约23万以及境内感染飞客(Conficker)蠕虫的主机约44万。新增信息安全漏洞150个,其中高危漏洞50个。更新信息:【案例1-3】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的数据显示,中国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情况日趋严重。

大数据时代,云数据隐私如何保护

1、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中强调要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保护人们的隐私,通过对云平台的隐私保护手段的多项案例研究,志欣合众公司总结以下几种技术平台的隐私保护手段:云平台常见的隐私保护手段(1)无菌隔离“无菌隔离”主要用于多组人、批量性数据流转与处理。

2、其次,加强数据权限管理。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处理敏感数据,且需要建立严格的权限控制机制。这可以通过建立数据中心或者云端服务来实现。在授权的同时需要建立详细的日志记录机制,以便追踪每个人对于数据的访问和操作记录。第三,个人隐私信息需要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环节做好隐私保护措施。

3、此外,推动行业自律也是保护数据安全与隐私的有效途径。行业协会和领军企业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定。例如,互联网行业协会可以制定数据安全管理指南,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最后,提高公众意识是保护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基础。

...数据中准确识别年龄和性别,是否已引起数据安全担忧?

诺伊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技术,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成功从匿名手机数据中揭示了个人敏感信息,如年龄和性别,这无疑引发了关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深度讨论。

国内外已有对人脸数据过度分析的情况。基于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的担忧,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进行了限制。在实践中,未经个人同意或在非必要场景下收集人脸数据、因管理不当导致大规模泄露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人脸数据被进一步滥用,从而给个人隐私权等造成侵害。

人类脸部存在相似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区别不大,所有的人脸的结构都相似,甚至人脸器官的结构外形都很相似。这样的特点对于利用人脸进行定位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利用人脸区分人类个体是不利的。在加上化妆的掩盖及双胞胎的天然相似性更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然而,这些新技术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

人脸识别,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可能!虽然,人脸信息属于生物特征,它具有独特性,并且很难改变,但是由于技术、操作环境、算法设计上的差异,人脸识别依然存在泄露的风险。

数据脱敏 数据脱敏是保证数据安全的最基本的手段,脱敏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就是使用可逆加密算法,对入仓每一个敏感字段都需要加密。